一、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概括
1、我祝愿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像祥林嫂一样,不愧对良心和天良,努力克服困难,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且,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让自己的生命在执着和奋斗中变得更加精彩。
2、祥林嫂确实是封建迷信么受害者。鲁迅得文字在那个时代都是檄文!
3、祝福写祥林嫂一生的遭遇,为什么不用祥林嫂?她通过鲁四老爷家的过年的祝福来衬托出祥林嫂命运的悲惨。
4、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5、但多数人只是拿她的遭遇当新鲜事或饭后茶余的消遣,偶尔有那么几位听她倾诉的,又只能流点泪表示同情,后来也厌烦了,甚至开口讽刺她。此时的祥林嫂精神受到进一步的打击,开始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自己不干净,所以没人愿意理”。
6、从卫老婆子的话中,可知,祥林嫂后来屈服了,生了个儿子,日子过得平静。没想到丈夫突然染上伤寒去世,原本还有个两三岁的儿子可以有个心灵寄托,结果儿子被狼咬死了。此时的祥林嫂,除了丧子之痛,还有一种觉得自己很晦气的想法。这是一种封建余毒,但凡结婚对象死去,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克死了对方。可见,当时祥林嫂的状态不是很好,已经有了心理创伤。
7、对这句话不敢苟同。
8、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关于祥林嫂一生的主要事件发生在她多少岁时,小说中并没有明确的时间信息。
9、以《祝福》为题首先很明确的摆明了时间以及背景,文章以祝福开头又以祝福结尾,将祥林嫂的悲剧穿插其中,使得整个形象在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0、最后,她被荒谬的观念吃掉了
11、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12、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深受剥削之苦的妇女,从祥林嫂数次改嫁到最后冻死街边,大致看是因为命运不幸所致,实则真凶是礼教,封建社会扭曲的礼教把祥林嫂硬生生逼到这一步,在没有人性的礼教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祥林嫂在被礼教所吃的过程中,始终是无意识甚至是自愿的,这正是礼教吃人的特点,因此祥林嫂的死是无可挽救的
13、悲伤加上极度的不被认同,贫病交加,哪里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14、祥林嫂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15、寡妇再嫁,又成了寡妇,这时在人们眼里就不仅仅是晦气这么简单了,而是不干净的扫把星。因为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变得冷冷的。夫人一开始也不太想留她,只是听说了祥林嫂儿子的事,有所动容。
16、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
17、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应该归结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
18、首先我认为爱抱怨的人跟祥林嫂之间应该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啰嗦,话多,爱抱怨。
19、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20、想死又不敢死的祥林嫂
二、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经历表格
1、《祝福》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2、在河边遇到了祥林嫂,她整个人是呆滞的,脸上连悲哀的神情都没有了,只有眼珠偶尔一转,证明她是活的,而她脑子里,只剩下一个问题,“人死了,究竟有没有灵魂?”此时的祥林嫂,由于深受封建荼毒,担心自己死后会被阎王锯成两半,又期盼死后可以见到自己的家人,她的内心是矛盾而绝望的。她渴望有人能理解,但人们的冷漠让她失去了寻求帮助的勇气;她梦想死后可以一家团聚,却被“死后要锯成两半”唬住了。
3、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另有同名越剧、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
4、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5、让我们来看看祥林嫂的一些言行特征和引发言行的相关事件。
6、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7、“哀其不幸”是造成她死亡的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祥林嫂不仅死于别人脑袋里的荒谬观念,也死于她自己脑袋里的荒谬观念。
8、到了这时,所有的一切加起来,形成了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祥林嫂内心充满了悲伤、无助和绝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多数人遭遇不幸后常见的反应,属于严重心理问题,但称不上心理疾病。
9、四婶的一句话成为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个人只有内心足够的强大才能战胜更强大的偏见,成就一个更加强大的自己。但可惜的是,祥林嫂的内心比任何人都脆弱,她根本无力抵挡那如滔滔江水般的世俗偏见。
10、真凶礼教应付最大的责任,只是今朝无缘修补,因为那个世道已经过去
11、借用最近大火的余欢水的一句话:
12、《祥林嫂》是一部描写农村妇女命运的经典小说,在小说中,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女子,不断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与成功。如果用第一人称概括祥林嫂的祝福,大致可以表达为:
13、祥林嫂初次说起自己的遭遇时,男人们的反应是觉得没意思的走开了,反应了他们的冷漠。
14、抱怨改变不了的现实要靠自我醒悟各种自救。抱怨得不到同情,还会像祥林嫂一样遭人嫌弃。所以停止抱怨,自我消化,埋头实干,活出真我。
15、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16、而后,同样遭受封建荼毒的柳妈给她出了馊主意,让她到庙里捐门槛,给千万人踩踏,以此赎罪。这对于当时的祥林嫂而言,犹如一棵救命稻草,然而,最终击垮她的,也是这一棵稻草。捐不捐,结果都一样,更糟糕的是,最后她被辞退了。
17、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18、是什么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19、周围人一开始看起来热心,但时间长了就冷漠。其实他们开始的热心也仅仅是对祥林嫂悲惨故事的好奇。当时的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底层人民饱受剥削压榨。国民冷漠麻木,鲁迅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0、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三、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段落
1、封建思想的荼毒
2、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3、程朱理学被曲解后,明清以后的旧时女子如果再嫁,很容易被人戳脊梁骨,并且这种思想深入人心,祥林嫂也不例外,因此她拒绝再嫁,一路骂过去,甚至以头撞香案,表示不屈服。说明了她骨子里的倔强。
4、二者不同点太多了。爱抱怨的人并不一定最终活成祥林嫂。
5、当时赎罪思想严重,每个人都盼着通过某种仪式上的赎罪,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祥林嫂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因为那时女子的地位已经因程朱理学的曲解被严重贬低。
6、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7、在她的生理死亡之前,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了,她的心就已经提前死了。然而杀人的凶手在哪里?是谁?是四婶还是柳妈?更或者是那个小说中的“我”?都不是又都是。
8、祥林嫂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她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在新春祭拜的欢乐气氛中,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地死去。
9、当柳妈建议她去捐一条门槛,以此化解这一世的罪名时,她苦闷了一晚,第二天便去镇西头的土地庙去乞求庙祝捐一条门槛。这条门槛花费了她积存的所有工钱十二元鹰洋,接近两千块。捐了门槛之后,她神清气爽了,眼光也有神了,仿佛她的人生要重生了,压在她心头的恐惧感似乎在捐了门槛之后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自以为赎了这一世的罪,。
10、儿子和丈夫都没有了,为了维持生活,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讨生活,说明她这个时候心里还是很清楚的,家里人死了,但自己还要向前看,所以她还能想到找工作。至少,这个时候祥林嫂还是够坚强的。
11、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
12、此后,柳妈突然关心起她额头上的伤疤,不知道是真关心,还是八卦,当时的聊天只暂时让她转移了对悲痛的注意力,但过后不久,人们都拿这个话题来逗她,让她渐渐感觉到了世态炎凉,更加不愿意说话了。直到柳妈提起捐门槛的事,原本以为捐了,大家就会对她改观,结果是,在大家眼里,即使捐了门槛,“你也还是不干净的扫把星”。
13、祥林嫂是当时封建社会制度摧残的产物,是封建伦理道德绞杀的结果。作为封建社会背景下悲剧命运的典型人物,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黑暗的封建时代给普通劳苦大众带来的沉重影响,这是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哀
14、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有没有灵魂,当她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她的眼睛里是带着光的,那代表着她的希望,她希望没有。因为没有灵魂,家人就不用见面,也不会打官司,阎王也不会把她一劈两半。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说不清楚。
15、祥林嫂的悲剧归结起来,有两大原因:
16、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角色,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17、吃苦耐劳的祥林嫂
18、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19、程朱理学被曲解后的社会,对女子各种迫害与束缚。其中,寡妇是一种令人忌讳的身份,在人们眼里是晦气的,这从鲁四老爷第一次见到祥林嫂的皱眉可以看出来。
20、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四、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思维导图
1、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转发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2、一个人结了两次婚,死后要被锯成两半,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真的,也是恐惧的,这对祥林嫂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她才会不遗余力的去捐门槛。
3、祥林嫂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她的形象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4、家破人亡的祥林嫂
5、新年过后不久,她被追寻而至的婆婆故人强行绑回去,因不愿意一路骂过去,下了花轿后嫁一头撞在香案上,没死,被强行与贺老六关在一个屋子里,后来生了个儿子。养的白白胖胖,上面又没有公公婆婆,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贺老六不小心得了伤寒,去世了。后来,儿子被狼叼走了。从此,祥林嫂孤苦无依,不得不再次来到鲁镇找工作,维持生计。
6、勤劳、善良、质朴、顽强。
7、走投无路的祥林嫂
8、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9、描写祥林嫂丢失儿子后悲痛欲绝,追悔莫及,然后四处寻找
10、首先我不觉得边城得老爷子是悲剧人生,个人非常喜欢沈从文,他是写景写得最好的。就像老舍先生描写人一样。其次整部小说的主人翁,不管是爷爷孙女,还是两位少爷都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物得缩影。相互爱慕却不敢言,相互关心却不敢表。人生就在这欲言又止中溜走。
11、只是,此时的她沉浸在悲痛中,记忆下降,行动迟缓,周围又没有人愿意倾听,夫人由一开始的什么事都交给她做,变成很多事情都拒绝她,无疑是给了她当头一棒,使她心灵受到重击。很多活没了,人也就闲了,闲了就更容易沉浸在未走出来的阴影中。她试图和人们交流,却由于文化不足,只能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如果有接触过灾难后幸存的人,就会知道,祥林嫂的这反复提及,只是在寻求一种安慰和理解。
12、偶尔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听了跟着流几滴泪,因为那时听了确实感觉悲惨,连夫人都红了眼圈。但是没有人想过要安慰她,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事,听完了,眼泪流完了,也就走了。也正因为如此,祥林嫂会反复说,反复提,因为情绪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和疏导。而在人们看来,听得多了,也就腻了,因此显得不耐烦。后来竟至祥林嫂刚开口,他们就极不耐烦的拿话堵她,凉了祥林嫂的心,也加重对她的打击,她明显感觉到自己正遭受整个社会的排挤。
13、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她的一生坎坷悲惨。祥林嫂年轻守寡,被婆婆卖给了别人,后又痛失丈夫和儿子,最后在鲁镇新年的祝福声中惨死街头。祥林嫂的一生是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她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劳动妇女的迫害。
14、祥林嫂一个普通下层劳动妇女,丧夫丧子,命运悲惨。在那个年代根本无福可祝,无福之人,祥林嫂正是被祝福逼上绝路,离开了人世。取名祝福有深刻的含义。
15、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自私
16、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17、你可能会说,祥林嫂不是没有反抗,她拒绝嫁第二次发生了抢亲事件,她为了赎罪去捐了门槛。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她的反抗是建立在顺从的基础之上的,这能叫做反抗,顶多算得上是怒其不争。
18、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19、有反抗意识的祥林嫂
20、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认输,而祥林嫂连认输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败了。在她的心中,夫权、族权、神权对她来说,哪一个都很重要,对于这些权力的荒谬性,祥林嫂完全没有反抗的余地,她所做的就是顺从。
五、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经历300字
1、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