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若

一句话评价鲁迅先生

1000

一、用一句简短的话评价鲁迅

1、敬重的,怀念的。因为文中所描述的先生,首先是方正、质朴、博学的从他逐渐给我加读的书,可以看出他教学认真从学生们出去玩而他没有责备,有戒尺而不常用,可以看出他宽容,严而不厉总而言之,文中先生的形象还是很好的,由此可以得出鲁迅对他的态度。再者,三味书屋的生活是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这句话是引用古代典籍中的一个典故,鲁迅先生把古文改写成白话文。

3、仅仅抱怨这个社会吗?很多人在逃避,很多人在精神胜利,我们已经不敢面对生活的丑陋和真实,不敢面对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已经放不下鲁迅了,干脆就选择遗忘。可问题是,遗忘就能解决问题吗?鲁迅先生在天国看着我们,疗救的药方依然在他手里。

4、孔乙己被解释为饱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的受害者,他百无一用、麻木可悲,受尽屈辱而毫无尊严;这个穷读书人的悲剧命运似乎,激发我们对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的仇恨。

5、鲁迅先生学术思想

6、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7、在我的记忆当中,小时候的我对于这些文章,是读的稀里糊涂,懵懵懂懂,尽管老师一再强调了先生写作的手法、目的和时代背景,但我仍只记得了身穿破旧长衫,口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金黄圆月下,手持钢叉刺猹的少年闰土;疯言疯语,又有些神经病的狂人我;还有神经兮兮,以精神胜利法自慰的阿Q。直到长大后,拾回记忆重读这些文章,才明白了鲁迅先生的所想表达真实涵义。

8、“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写作修辞手法吗?请勿误人子弟它引用古史典故

9、如落魄书生孔乙己,精神胜利法的阿Q,圆月下刺猹的闰土,在鲁迅先生的妙笔之下,这些人物被刻画栩栩如生,乃至只提名字就会让人想起鲁迅先生。

10、在很多书信和文章之中,从来不提顾颉刚的名字,而是说“赤鼻”“红鼻”“鼻辈”,甚至直接在纸上画一个鼻子的线条出来,用以指代顾颉刚。鲁迅到中山大学执教的时间很短,几个月就主动辞职了,原因居然是听闻顾颉刚即将被聘请为中山大学的教授,本着“汉贼不两立”的态度,他怒而辞职。而之前,中山大学的一个教务长也是鼻子发红,由于这样的生理特点和顾颉刚类似,于是鲁迅就很看不惯他,于是特别厌恶这个人。

11、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也做不了人。

12、本文属于【百尔所思】古文漫谈系列作者宗伯正曜

13、五十年代初,当中国神化鲁迅、批判胡适时,胡适正在纽约流亡,他知道对他,对死去的鲁迅,发生了什么,他有一次对周策纵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14、鲁迅的文章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无论他文章的思想内容还是语言文字,都是最中国化的。我非常喜欢他的旧体诗,他的诗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是精品,堪称典范。特别是思想内涵丰富深刻,耐人寻味,充满情感,爱憎分别。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已成千古名句。

15、他,用尽一生的时间,为民族呐喊。他是精神导师。他是民族魂!!

16、二、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17、三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尤其是前者知名度十分高,几乎成为从事学术研究人员的必读书,而且鲁迅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范式,他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梳理在今天仍然具有权威性。

18、二翻译:鲁迅在进行文学创作之余也十分重视翻译,事实上,鲁迅的翻译数量也十分巨大,几乎可以与长做等量齐观。1938年《鲁迅全集》的第一版就是把鲁迅的创作集为十卷,翻译集为十卷,一共二十卷。鲁迅提出的“硬译”方法在翻译界也是独树一帜,似乎在现代中国也只有他敢于提出这种口号。以翻译来说,鲁迅对外国文学的引介,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等自不待言。

19、正好昨天是鲁迅逝丗83周年,所以我选择回答这个问题。你提问是别人怎么评价,大概是指非主流观点的一些说法。这样的说法我们也不必迴避,因为絲亳不能影响鲁迅的伟大。

20、鲁迅先生的文章以精悍深刻而著称,在不了解其写作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只读一两遍是很少能明白其背后所饱含的深意。就像我们在语文课本里所学习到的《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

二、评价一下鲁迅先生

1、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和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如果允许用一个字词来证明自己知道鲁迅先生,我会对你说三个字:“孔乙己”;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证明自己知道鲁迅先生,我希望能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3、不过,写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还是希望大家多读读鲁迅,真正从著作中感受“大先生”的风采。

4、鲁迅就是一头独行的猛兽,他骂遍了别人不敢骂的人,走过了别人不敢走的路。在当时没几个人敢用如此犀利的语言批判反动派还有腐朽的封建社会的。

5、《孔乙己》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第二篇完成的小说。这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部短篇。鲁迅也在文中提到,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6、“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7、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大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

8、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9、刻意压抑人们生存的本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10、“高山仰止”,鲁迅先生的伟大何止巍峨高山!

11、还记得先生有篇散文叫《秋夜》,文章的开篇是这样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当时看到这个描述,差点笑岔了气,于是也跟着造了个句子:“在我的家里,来了两个客人,一个是女人,还有一个也是女人。”被老师劈头盖脸的大骂了一通,觉得委屈极了,所以印象十分深刻。

12、鲁迅从中山大学辞职后,有一个学生追随鲁迅。他在鲁迅新家里面好吃好喝。由于鲁迅对他很好,他以为鲁迅想收他为“义子”,所以更加变本加厉,还把自己的家人亲戚接过来住在鲁迅家里。鲁迅本来经济就拮据,还要供养学生一家,一养就是几个月,也没有直接赶他们走。后来,这个学生还骂鲁迅,说由于和他这种人住一起,没有人愿意和他来往了。最后,还是替这个学生找了一份工作,才把这尊神请走。

13、文/红雨说历史

14、鲁迅先生一说一个准,最怕,突然听懂一首歌,最怕,突然读懂一个人。幼年时候,只当他是一个文人,对他的文章一知半解,随着毕业工作,深入社会,了解很多以前不曾见过的人或事,突然读懂了鲁迅。才明白他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对自己同胞的评价!

15、戏剧的看客,总是把自己置身事外,放佛发生的一切都和自己无关,可真正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便是呼天抢地的悲苦,大张旗鼓的声讨正义,可有人对着天空放了一枪,便也不敢胡作非为,只能表面笑嘻嘻,心里妈卖批!过后又是一个快乐的看客,中国人健忘,这是几辈子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16、谢谢邀请!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是:

17、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集合体,正在被重新认识、重新雕塑。在这一过程的进行中,我们会愈来愈清晰地看到,鲁迅体内交织着那么多相互矛盾的二重性格,诱使我们去进一步开掘、分析与探讨。最终将会发现,正是这些对立统一的二重性格,组成了鲁迅这一伟大而复杂的有机体;

18、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斧交给批评者,说道你来做一碗好的看。

19、最后留给年青学子们一个问题:

20、据我所知,对鲁迅的负面评价主要有两点,一是说他偏执,二是说他除了冷静还是冷静。这种说法在三十年代就有,前些年也曾见诸网络。

三、用一句名言评价鲁迅

1、我认为这两种评价显然是不对的,这里不詳细驳斥,找只想强调两点。一是所谓偏执是跟鲁迅当时所处的丗态人情有关的,他不能宽容和妥协,不能不孤独。而所谓冷静,只是鲁迅对旧势力黑暗的反抗和战斗,他对进步青年,对左翼作家,对苦难国民,对革命先锋是爱得很深沉的。

2、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3、以上是我对鲁迅文章的初浅看法,欢迎批评交流。

4、鲁迅和胡适曾经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来鲁迅与胡适反目成仇,而顾颉刚曾经说过一句他最尊敬胡适,这句话就让鲁迅开始厌恶他。由于顾颉刚有口吃,鼻子发红,鲁迅就抓住他的生理特点进行讽刺,在小说《眉间尺》中,他还在开头描绘了一只鼻子尖通红的老鼠如何被水瓮滚烫的开水烫死。

5、“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

6、三、破帽遮颜过闹市,管它春夏与秋冬。

7、长大后才明白,鲁迅先生不是感觉无聊这么写的,而是用反复的手法来强调枣树的重要性,而枣树所代表的是坚强的革命者,他们饱含沧桑,执着战斗,勇敢的“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睒眼”,使“月亮窘的发白”。

8、《娜拉走后怎样》:

9、鲁迅先生,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在他的私生活方面,他同母亲赐予她的礼物——朱安并没有结合,而是娶了他的学生许广平,育有一子名叫周海婴,而且也有鲁迅先生的种种轶文轶事,如他曾经偷看弟弟周作人的妻子洗澡,他又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最爱与人争论,有七情六欲,随性坦荡。

10、证明知道鲁迅先生很简单,其实不用说一句话,只要提到一些名字,大家自然而然的都会想起鲁迅先生,原因很简单,先生的大名我们从小接触到大。

11、浪费别人的时间,就等于谋财害命。

12、从来如此便对吗?

13、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经历危险,公务员的生活安稳且有保障,人们眼中的铁饭碗,每个月撑不死也饿不死,要说实现财务自由,便是痴人说梦。身体和思想上的自由,都需要财务自由来维持,流浪者除外!所以两条路,怎么选,看你自己!

14、胡适评论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是我们的人。

15、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6、鲁迅的言语之间、行动之间以及言与行之间,常常涂满着矛盾色彩,他最喜欢把两个反义的概念、现象并列在一处;

17、请问“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引用的是哪一部史典中的哪一个典故?

18、对于古文史学者来讲,知道这个典故的属于“粗通”,回答不上来的属于“未入门、蒙学阶段”,需要回炉重新学习古文知识。

19、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20、鲁迅的二重性格首先是时代的反映。“五四”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国外各种文化蜂拥而入,世界上几乎每一角落的思想都直接间接地投影到这块昏睡百年的土地上。

四、评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1、鲁迅有缺点,这毋庸置疑。一个有缺点的伟大战士,他还是伟大的战士。有了缺点的战士,才让他有血有肉,也更加立体丰满,感觉他可以靠近。鲁迅对他的“论敌”是毫不犹豫的厌恶,但是他对于青年学生又是过分的宠爱,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尽管这会让他受到伤害。

2、《论睁了眼看》:

3、这就是鲁迅先生在当今的意义,不管我们认识到没有、承认不承认,他就在那里。

4、他既爽朗,又阴郁;既豁达,又念仇;既果断,又彷徨;既机智,又呆板;既深刻,又幼稚;既诚朴,又狡黠,几乎一切中国人视为两极的品性都被他力挽双驹地熔为一炉;

5、初二的时候,我在《语文》课本上,又读到了鲁迅先生的《故乡》,小学五年级时闰土的完整故事,我终于在初二的时候,完全的看到了。而“豆腐西施”的故事,在我成年以后,我都不晓得碰上过好多次了。“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一句话,和“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一样,充满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先生,真的是太伟大了。

6、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7、接下来,又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孔乙己》了,迂腐善良的孔乙己,留给大多数人的,是无穷的笑料。最后,《藤野先生》又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藤野严九郎先生这个日本人中稀有的善类,在善良的中国人的心中,永远都是不会消失。这位小学中《在仙台》一课中的日本君子,他善良严谨的形象,在中学的《藤野先生》中,变得更加的高尚完整。而鲁迅先生引用的托尔斯泰“你改悔吧”的这一句话,更是让我铭记终生。

8、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9、世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这件事,即使两人都经历过同样的事,不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过往经历,都会影响对事情的感受和判断,你明明难过的要死,别人却觉得你矫情,便也没有再交流的必要!

10、鲁迅逝世后,关于鲁迅的悼念文章、联语有很多,其中又以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挽联最为出名“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寥寥数语就将鲁迅的著述与人格勾勒出来。今将鲁迅文学活动简单梳理如下,以求给大家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11、四、渡尽兄弟怯波泪,相逢一笑泯恩仇。

12、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其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终生敬仰。

13、鲁迅,作为当时黑暗社会顽强抵抗的一份子,拿起的不是枪,而是笔,却比枪弹的威力更厉害,更具有杀伤力,唤醒沉睡中的人们来保卫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不仅是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也是革命战斗中的一位老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看到中国的过去,更瞻仰中国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做新一代的鲁迅,在新世纪上写下灿烂的一笔。虽然途中有不少的坎坷与艰辛,但我们永远都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天空会有彩虹!

14、一、横眉冷对千夫指,附首甘为孺子牛。

15、这或许是一面之词,不可能得到鲁迅的同意或反对,因为鲁迅那时已去世将近二十年,但不论我们是否相信,或怎样解释这句话,胡适说了这句话,这句话也说出了胡适,并说出了五四那代人的关系。

16、错误一:开头一句即以奇特的重复修辞格凸现枣树,如奇峰突兀,赫然而立,十分醒目。这种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手法既强调了两株枣树傲然独立、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风貌,又形成了全文整体意境中的骨脊,特别鲜明突出。

17、中国人好面子,打肿脸充胖子,委屈只能自己咽,这跟谎言是一个理,撒了一个慌,就需要无数个慌来圆,直到真相兜不住的那一天,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就是伤筋动骨的时候。我们活着,没有那么多观众,不要让自己过的那么累!

18、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9、六美术:鲁迅在现代中国最先提倡木刻运动,而且扶植了大批现代木刻艺术青年,对中国木刻的传承起到了巨大作用。

20、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五、用一两句话来评价鲁迅

1、鲁迅就其性格而论,可以概括为三点。

2、“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对于鲁迅的这些性格上的缺陷,我们不必避讳。这与鲁迅小时候的艰难处境有关系。鲁迅的父亲得了重疾,拖了很多年,造成家财散尽,鲁迅频繁的出入当铺和药铺,受尽了白眼和歧视。这对他的心灵是一种创伤,也造成了日后他敏感,怀疑,偏激性格的养成。鲁迅自己也承认,他对别人的话总是过于怀疑,总是怀疑其中有什么阴谋在里面。

4、孔乙己在鲁迅笔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他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这也许是因主观臆断而陷入的一种误区,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在鲁迅笔下,孔乙己是一个出身“落魄大人家”的纯粹读书人。通常来说,任何时代的读书人都不应该为他掌握了知识而受到批判,鲁迅描写孔乙己对书籍和文化的忠诚信仰,乃至于达到“书癖”的程度。

5、郁达夫评价鲁迅说:“鲁迅的热心于扶植青年的一件事情,是大家都在说的,但他的因此而受到痛苦的深刻,却很少有人知道。”

6、鲁迅的《孔乙己》暴露了国民中残忍而冷漠的看客意识,这也与鲁迅一贯的国民性批判相吻合,《孔乙己》对于鲁迅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短篇,据他的学生孙伏园说:

7、他,用自己的笔,描绘乱世沧桑。

8、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9、保持人格独立。鲁迅没有智者虚张声势、打拱作捐之陈腐,没有文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虚伪,更不存在旧知识分子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之恶习。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

10、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这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底线,可是对于人性的恶,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世间最不能直视的有两件事,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11、你对鲁迅先生的哪一篇文章印象最深刻呢?我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印象深刻的很多,但是没有最。

12、五、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3、做了人类现成的仙,生在地上就要上天。

14、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15、如何评价鲁迅的文章?这是个很大的题目,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评价,我认为:

16、今天的国民性有长足改善吗?有进步但难言乐观。报章媒体披露的诸多恶性事件虽然不是社会主流,可谁没有深受其害,又有谁能够置身事外?

17、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就是这种东西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18、错误三:“嗯,鲁迅既然这样写,那肯定有他这样写的道理,是吧?不然,他不会这样写的……”

19、孔乙己“不会营生”,在失去家族庇护之后,他无力招架迅速变迁的现实社会,陷入贫困,乃至于无声地消亡,这样的悲剧是否归结于孔乙己的个人品性?孔乙己是灵魂麻木,混吃等死的懒汉吗?完全不是,鲁迅至始至终都在描写他维持人格尊严的努力,那微不足道的抗争甚至显得荒谬,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也激起了稍有良善之心者的同情。

20、七编辑:鲁迅曾编辑《语丝》《莽原》等,起编辑活动也颇可称道。

上一篇: who是什么意思集合63句